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五十六节 盐场 - 第1页
bbwx2.com
    即使在现代,实现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,晒盐依然是一种劳动量很大,极端艰苦的工作,远不是在海滩上挖一些凝结、蒸发池就可以批量出盐了――古人很早就知道岸礁上积存的海水蒸发可以凝结出少量的盐来,但是直到元代,煮海为盐依然是最广泛的制盐法。晒盐没有想像得那么简单――理论要运用在生产实践中需要一套系统的工艺流程。王洛宾在广西农村见过盐场生产。工艺流程是海水由坝外引潮沟纳入坝内储水沟,用动力机械将水自高而低,经过干支水道送入蒸发池,卤水达5~10度(波美度),放入晒卤池后,再浓缩到20~25度,由输卤沟汇集回卤机房,再由动力扬至卤池,然后注入结晶池。卤深6~8厘米,浓度要保持在26~28度,这样才能晒出盐来。

    在古代,显然不可能有这样的生产条件,他们是如何在原始的条件下增加卤水的浓度,这是他很有兴趣的问题。

    村长带他和熊卜佑到堤坝上,堤坝下是许多一大片模样如同砚台的石制晒盐槽,些这些盐槽的摆放很是讲究,看似毫无规律的堆叠在一起,实际上高低错落有致。是为了充分利用阳光,盐槽围拢的中心是一片一片乌黑的盐田。村长说,现在村里总共有7000多个盐槽,全部是祖辈开凿打磨,一代代流传下来。

    盐天是一种泥质滩涂,他们称之为“盐泥”。在旱季太阳光照射比较强的时候,每月两次大潮海水将会淹过这片盐泥,盐泥有汲取海水中盐份的功效,当海水退去时,将盐泥用耙子耙松,再经太阳晒上几日蒸发掉水份,这片盐泥就含有相当高的盐份了。


bbwx2.com
关闭+畅/读=模式,看完整内容。本章未完,请点击【下一页】继续阅读。
上一章 -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