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976章 帝王家事 - 第1页
bbwx2.com
    稍微接触过历史或者古文的人大多听过一句话国虽大,好战必亡,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却屈指可数。有人觉得这是后世儒生断章取义,故意忘了另外半句。这也许是事实,但绝非全部。

    最先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兵家。身为兵家却说出这样的话,足以说明问题的重要性。

    作为真正意义的兵家,比如孙子、司马穰苴、吴起,大多出现在春秋末年或者战国是有历史原因的。这时候的战争形式出现了重要变化,其中有一点就是战争规模变大,时间变长,行军问题迅速凸显。春秋时小国小林,大多数战争都在国境,行程不过百里,双方在约定的地点交战,和约架差不多,来回不过三五日,不存在严重的运输问题。到了战国则不足,行军动辙千里以上,一打就是几个月,粮草、辎重的供应就成了必须重视的问题。

    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,运输方式无非那么几种水路靠船,陆路靠人挑肩扛,或者牛马驮运。车这种后世司空见惯的运输工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出现,到汉代才出现鹿车,顾名思义,载力有限,只能装一只鹿。在这种近乎原始的条件下,长距离运输就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。随着距离的增加,运输中的消耗迅速增加,成为限制战争规模的重要因素。

    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需要钱,但仅有钱还不够,因为还受制于另一个重要条件粮食。小农经济,粮食的亩产有限,那么地,那么多人,只能生产那么多粮,钱再多,就算挖到一座金山,买不来粮食也无济于事,千里运输,消耗大量人力、物力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粮食,没有吃的,人就会饿死,一旦粮食紧张,人心大乱,社会离崩溃也就不远了。

    不当家不知柴米贵,当了家才知道挣点家当不容易。孙策如今家大业大,也背了一屁股债,对这个问题感触最深。拿这个问题来考孙朗,纯属是发乎自然,绝非故意为难。

bbwx2.com
关闭+畅/读=模式,看完整内容。本章未完,请点击【下一页】继续阅读。
上一章 - 下一页